(与成都港共创西部港口第一极)
世界是平的。
在政策、基建、科技等要素的不断加持下,地球村愈发模糊了国界,各类物资的流动开启了一个穿行陆地、横渡海洋、飞越长空的立体模式。而全球化的要义,也正是这样的扁平和效率。
作为新兴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既是我国主动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战略,也为国内的多个内陆城市创造了扬帆出海的时代机遇。惟有站在这样的超级风口上,胸怀鸿鹄之志的内陆城市才可能找到乘风破浪的出海口,朝“外向型强市”有力进发。
就创造了全省60%以上GDP的成德绵经济带而言,如何增强三座川内TOP5城市的产业互补性,进一步打开全球视野和目标市场的广度,实现“1+1+1>3”的聚合效应,已成为四川一个尤为关键的政经命题。那么,应时而生、应运而生的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和成都(青白江)国际物流港,便携手为姊妹港口园区,在倾力破解这个命题的同时,为成德绵经济带开创出一双“出海口”。
成德绵找到三位一体的粘合剂
在富饶的成都平原上,成都、德阳、绵阳三座城市,由成都主城区沿成绵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向北延伸,形成了人口、城镇、产业最集中,空间布局合理、聚合形态最好,发育最为成熟的“成德绵城市群”。
其中,核心城市成都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如同被众星拱卫的月亮,正在不断夯实“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德阳,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精细化工、名优食品、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不仅是省内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而且正在快速融入到成都的城市体系之中。绵阳,则以“国家科技城”为核心定位,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冶金机械产业基地等。
成都、德阳、绵阳拥有实力雄厚的装备、技术、人才条件和聚集优势以及大件运输通道。三市联袂,将创造更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增加这三个中心城市的内聚与辐射作用,吸引中外企业和相关产业向这一地区聚集。
在成德绵经济带内部,需要一个粘合剂,以更大的内聚力,实现更强的生产力。面向更广袤的市场,成德绵经济带需要出海口,将产业的优势化为胜势,并最终融入到全球市场参与经济大循环。
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及其姊妹港——成都(青白江)国际物流港,就是这样的粘合剂和出海口。它们的横空出世,刺激了成德绵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也顺势带动了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崛起。
中泰铁路加码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中圆点”地位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德阳是一座装备智造之都,虽然产品外销到国内乃至海外市场,但“外向型”的城市气质并不突出,也没有一座耳熟能详的港口。
不过,只要我们摊开世界地图就可以洞察到,德阳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佳,是一个可南望东南亚、北眺欧洲腹地的中圆点。如果以德阳为物流枢纽,打造一条“公铁空水”联运大通道,不单能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还能为成德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所以,当2017年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成立时,不少政界、商界人士都把这次立项看作了一个宏观层面上的必然决策。仅仅两个月后,中国-泰国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开工,更是印证了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背后的决策层的全球视野。
2018年6月20日,“蓉欧+”东盟国际测试班列(德阳-成都-钦州港)首发,标志着德阳通往东盟的物流通道开启了新大门。
在中泰铁路正式投运后,德阳国际物流港更将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铁路枢纽中心:德阳的产品将经过成都-昆明-老挝,并最终运抵泰国,直面太平洋,供给东盟市场、全球市场。同样,东南亚的水果、轻工等产品也可沿着同样的路线,反向运往四川。这个物流过程,相对如今的耗时,至少可节约3天以上。
这个红利,是时间红利,是效率红利,是成本红利,更是市场红利。“德阳智造”“绵阳制造”通过这条大通道,能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时间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这种国际物流对制造产业的反哺,会在未来成为一种常态,对城市和产业的改变,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
德阳国际物流港力创西部第一港
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争夺出海口。
古今中外的最高决策者都明白,出海口是融入海洋文明、享受全球市场红利的入场券。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是纽约、鹿特丹,还是上海、香港,港口对城市的意义也尤为重要。以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为世界第一的上海港为例,它每年的产值,便可以轻松秒杀掉国内的大多数中等城市。
当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飞猛进的21世纪,我国的内陆城市也开始积极寻求地理层面之外的“出海口”。仅中西部地区,就有武汉、重庆、西安等城市,正在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大港口。
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与成都(青白江)国际物流港的组合,能否在同级竞争中胜出,甚至成为西部第一港口群?
我们不可否认这种可能性。
武汉新港占据长江黄金水道,地理位置优越,目标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但以武汉为龙头的“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完成度平平,在武汉新港的背后,尚缺乏一个能完全对撼成德绵经济带的经济基本面。2018年,武汉的GDP总量略低于成都,湖北的3.94万亿元,也略低于四川的4.07万亿元。不过真正的差距是,在两市和两省间的竞争中,四川明显拥有更多的利好。
重庆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打造了连接重庆和宁波的渝甬大通道,港口规模也比较大。不过相对而言,重庆并没有类似德阳、绵阳这样的兄弟城市提供经济助攻,有孤掌难鸣之感。2018年,重庆的GDP总量为2.03万亿元,恰好是四川的一半。
在这两个竞争对手面前,成都-德阳的姊妹港最大的优势,即是“双雄”模式依托成都、德阳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最大程度上释放了两座兄弟城市的经济活力,并具备了尤其值得期待的可持续性。其中,成都的经济发展略微领先于武汉、重庆,而长江上的两座城市,都缺乏够分量的副中心城市为其站台。
地处西北的西安港,掣肘则在于西安乃至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不甚理想。2018年,陕西的GDP总量为2.44万亿元,较之四川差距较大,虽略高于重庆,但经济潜力远不如直辖市。在西部第一港的竞争中,西安港暂时难以与前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
在中国各地内陆港纷纷崛起的新形势下,成都-德阳姊妹港有望脱颖而出,成为西部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立体交通网络助力德阳物流港
位于德阳主城区以北9公里的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何以在成德绵经济区的腹地,实现通衢欧亚的物流能力?这注定少不了一个立体化交通体系的助力。
近年来,德阳提出了“打通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加速融入全川南下北上、纵贯西东的进出川通道”。而打通四向大通道,重点就是要在“高速公路加密成网、干线公路提档升级、轨道交通破题起势”上做足文章。
未来,德阳将构建起“一横三环五纵”高速公路体系、“三环三轴”轨道交通体系,以及畅通“公铁空水”多式联运体系,打通四向通道。对德阳物流港来说,这样的交通体系就是“出海口”的延伸,实现了物流港南下北上、纵贯西东的进出川大交通的核心诉求。
首先,从南北西东来看德阳物流港的进出川之路。
南向,主要是依托成都综合交通体系,畅通南向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至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的陆路和出海铁路通道能力。
北向,主要是依托西成客专(高铁)、宝成铁路、成绵高速以及扩容线、国道G108,畅通京昆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至中亚、北欧通道能力。
西向,主要依托成兰铁路、德阿公路以及规划中的德茂高速,畅通西向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至西亚、中欧通道能力。
东向,依托现有的遂成铁路、成达万铁路、德遂高速、国道G350,畅通东向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至长江中下游经济带和出海通道能力。
“一横三环五纵”高速公路体系(“一横”,遂德阿高速;“三环”,成都二绕、成都三绕、德阳绕城高速;“五纵”,成绵高速、成绵高速复线、成德绵高速扩容线、成巴高速、成南高速),将加快推进成德绵、成南高速扩容和德遂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市域内交通干线与8条高速无缝连接、快速转运,令德阳国际物流港融入京昆、沪蓉等全国高速公路骨干网络。
“三环”即成德环(主要是成都-金堂-德阳-什邡-彭州-成都)、德绵环(主要是德阳-绵竹-安州-绵阳-三台、中江、德阳)和成德绵环(主要是成都-金堂-中江-三台-绵阳-绵竹-什邡-彭州-成都),“三轴”即成绵乐城际铁路、宝成铁路和在建成兰铁路。
如果说,“三环”是德阳物流港的三条黄金经济链,那么“三轴”就是德阳物流港的三条大动脉,带动了沿线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
另外,德阳正规划建设德阳高新区口岸物流园区和德阳国际物流港配套交通体系,加快推进S108成德大道至中德阳国际物流港连接线、孝黄公路改造升级等项目,加速融合国际航空枢纽、智能型国家公路物流枢纽等口岸设施,形成连接全川、通达全球的“公铁空水”多式联运体系。在打通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海上通道”的过程中,德阳国际物流港身居要位,连通八方,也必将成为立体化交通体系里的核心所在。
在成德绵经济带的中心,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凭藉千亿级产值的巨大体量和“产城融合”的高效模式,正占位于东南亚与欧洲之间的黄金区域,全力创建国家开放口岸的同时,也快速发展为一带一路上的价值新高地。
这是欧亚大陆上的一个物流枢纽,打通远东地区的物流大动脉,将物流效率至少提升50%以上;这又是一个经济新引擎,将成都都市圈推上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国际环境,甚至助推成都-德阳成为超越武汉、重庆的“西部第一港口城市群”。
在随后的系列报道中,我们还将从更多的维度解读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这是一座正在开掘的宝藏,还有许多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
责编:文芳